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

0630課程摘錄(一)金城 老師「中國大陸漫畫的獨特之處」

時間:6月30日 am9:00~12:00      
主題:漫畫大未來
講師:金城老師「中國大陸漫畫的獨特之處」


金城老師上課實況摘錄:


金城老師簡單的跟學員們寒暄過後,開始他的分享。內容大致分成三個部分:

  • 漫友雜誌誕生背景和經營策略選擇
  • 金龍獎令動漫大行其道
  • 漫友文化的國際視野



金城老師從漫友雜誌說起。
老師向大家展示漫友雜誌100、200、300期三個封面,他說雜誌的改變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中國漫畫進程的一個縮影。中國大陸漫畫在當初是相當地下的一種感覺,不被主流社會接受。漫友雜誌以前以日本的動漫畫的資訊、介紹日本漫畫的一些作者的情況、流派吸引讀者,因為當時讀者不接受中國自己的漫畫。透過這種方式培養市場,到了200期、300期,本土的創作者逐漸成長起來。

中國最早的一本故事漫畫的雜誌叫做畫書大王,是以連載日本漫畫為主的雜誌,但事實上沒有獲得日本的作者或出版社的授權,當時會掀起日本漫畫的風潮是從這本雜誌開始。書畫大王培育了中國第一代漫畫人,在1995年停刊。緊接著就是另外一個標誌性事件,中國大陸第一次官方正式支持漫畫出版。這樣的決策等於是國家對漫畫有一個非常初級的認可。

當時日本漫畫開始有人翻譯、不經過授權就大肆的蔓延到各地,使原創漫畫步履維艱,包括作者資源的枯竭,因為沒有一個好的大環境,沒有辦法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。當時市場都是盜版,正版漫畫沒有人銷售,所以創辦漫友的時候就先賣日本漫畫的資訊,然後逐漸加入原創的內容。但當時的狀況就是,原創的內容加一吋,發行量就下跌一尺;市場對原創漫畫沒興趣,也帶著刻板印象來看原創漫畫。

當時大陸關於「漫畫」的說法很多,但不叫漫畫,因為那些老前輩認為報紙上爭辯時弊的那種實證漫畫才是漫畫。於是在這種情況下醞釀出一個新的詞彙,把動畫跟漫畫連起來,叫做動漫。為了幫漫畫正名,就發明了動漫這個詞。

人們看來,動畫是值得做的、有益的;而漫畫是比較消極、負面的,甚至漫畫和色情、暴力緊緊綁在一起。政府計畫主要是扶持動畫,如果漫畫緊緊抱住動畫大腿,是不是可以活下來?當時就是不希望漫畫被唾棄。當然大陸改革開放之初,有很多日本的漫畫被盜版引進,帶給市場很多負面的影響。社會輿論被這些引導,認為漫畫不是健康的。
動漫這個詞彙出現後,逐漸有了漫友雜誌,定位是半月刊,是第一次有中國的雜誌以動畫和漫畫定位,透過上下半月刊,把「動」和「漫」緊緊連在一起。

漫友文化的運營模式也跟日本、台灣的漫畫出版同樣模式,先由漫畫雜誌連載,連載後作品受到歡迎會推出單行本。夏達的長歌行就是在漫友雜誌連載。另外爆笑校園是一個比較搞笑的、通俗而不低俗的漫畫,為此要給它一個良好的出版環境,一方面要好玩好笑,同時還要擴大媒介的影響、讓國家認可它,所以把它推薦入選國家動漫品牌的獎項。目前爆笑校園總銷量已經突破3500萬冊,也入選了中國十大卡通形象,是漫友品牌行銷的案例。

現在市場情況,日本漫畫發行量不大。像火影,航海王,類似這樣的作品在中國大陸的發行量單冊不超過五萬冊;但原創的漫畫,長歌行、爆笑校園這樣的作品單冊就超過一百萬冊。另外現在大陸出版外面的漫畫不需要特殊申請,只要出版社願意出版就OK;只有日本漫畫需要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來批,而且每年批准的大概不會超過五萬種。批准過程又長,所以日本漫畫等我們引進,已經過氣了。所以日本漫畫在大陸正式引進的版本反而很少。

第二部分,金老師說明金龍獎的由來跟影響。

雖然雜誌本身對作者、讀者、青少年的影響力大,但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力還是有限,所以透過金龍獎,選出優秀的漫畫、動畫創作人才,使動漫這個詞彙能夠被主流社會接受,也改變國人對漫畫的認識。打造金龍獎也是為了讓動畫這個行業被更多有志之士所了解,讓漫畫家能夠融入潮流之中。

金龍獎在北京創辦,台灣的漫畫家同行從第一屆就參與,其中也有日本、法國、美國等各國人士參加。

每次金龍獎要投入人民幣200萬元左右,要企業百分百出資,但又不能實體產生經濟效益,確實是比較艱難的一件事。後來廣州市政府願意給金龍獎一定的補貼,所以第三屆開始金龍獎就永久落戶廣州。從這一屆開始也設立漫畫人的星光大道,除了為自己打氣,同時也讓漫畫家享受到禮遇和社會認可的氛圍,希望能以此激發創作者的熱情。

原本的金龍獎是由漫友雜誌來主導,聯合國內的院校機構來打造,但是金龍獎辦了五年,已經被限制在自己的框框內。金老師認為必須要尋找突破,為此就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在這個基礎上再創辦中國國際漫畫節。廣州是中國唯一以漫畫為主,由國家的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廣東省政府聯合主辦,實際上漫友在背後做了大量努力。金老師把自己創辦的金龍獎交給國家,讓國家有一個更大的平台讓金龍獎擁有更龐大的未來發展空間,所以第五屆金龍獎的時候做了這樣的決策。

第六屆金龍獎的時候設立了動漫腳本獎,這一次的動漫腳本獎是青年作家郭敬明,以小時代這個作品獲得最佳漫畫腳本獎。他把小時代做成漫畫腳本,不久之後又推出漫畫版的小時代,如今就在上周末小時代的電影又在中國大陸正式公映,放映兩日票房已經破了一億,他成為中國歷史上2D電影票房的新紀錄。幾年前把最佳腳本獎給小時代,也是看好這部作品未來的延展空間。

第九屆金龍獎,是台灣漫畫家彭傑獲得最佳少年漫畫獎。每次金龍獎的系列活動跟台灣的交流都是滿多的,像蘇微希老師去年也專門到廣州參加系列活動,幫獲獎者頒獎。

今年金龍獎剛好是第十屆,就舉辦了非凡十年‧中國動漫金龍獎2013全國巡展。我們一直致力於讓漫畫融入主流社會,所以請了中國美術界的權威人物幫金龍獎提詞。這也是第一次在國家級的協會裡面設立動漫藝術委員會,讓漫畫家可以在藝術委員會裡面成為會員,所以金龍獎就是給我們的創作人不斷提升的過程。開幕時請到長官致詞,目的也是要他們為金龍獎站台,為這個行業呼籲。

整個金龍獎的過程,實際上是一個漫畫人奮鬥的過程。不斷發現培養新人,不斷推出新作,並且為此建立固定長期的一個機制,也就是金龍獎賽事,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漫畫不再被人家認為是小兒圖,讓他能夠走入大眾的視野,走入主流。

-----

最後就是金老師與學員互動的問答時間。

Q:剛剛提到增加本土原創內容,發行量就減少,對經營來說要如何拿捏?因為台灣也發生過一樣的情況,後來雜誌就慢慢消失了。另外剛開始讀者習慣看的日本漫畫是右翻,但現在中國的漫畫是左翻,這個變化怎麼調整?

A:左翻右翻並不會造成困擾,引進日本漫畫還是原先的翻法,讀者這方面完全習慣,不構成障礙。
原創方面,過程是很艱難的,實際上採取了很多辦法。比方說鼓勵原創的時候,採取雙重稿酬,不僅發表有稿酬,出版有版稅,每階段有一個評獎,一個進度發表的作品如果得了獎,我們會再發給獎金。另方面,激勵作者的同時也要激勵讀者。如果給讀者免費原創漫畫的內容,比方說漫友雜誌那時候是人民幣八塊八一本,主要是日本的資訊,而原創的內容免費送給你。總之讓讀者嚐到甜頭,他一旦認可,依賴就會形成。目前中國大陸讀者看的漫畫,如果包括香港台灣,加上中國大陸,應該98%都是我們自己的漫畫;日本加美國、歐洲的不會超過2%。市場已經改寫了,這個歷程確實是挺有意義的。


Q:中國保護國內產業,所以對日本作品有些限制。保護措施若未來被解除,想問金老師對於未來的挑戰有什麼規劃?
A:政府對動畫保護的比較多,因為動畫跟漫畫的對象年齡不同,在大陸動畫是給12歲以下的小朋友看的,和日本美國不一樣,本來動畫應該是全齡的。受制於國內播動畫的都是兒童頻道,由兒童頻道變成一個畸形的動畫製作產業。
而漫畫從一開始就獲得比較良性的發展空間,對漫畫沒有特別的約束,政府限制引進日本漫畫,實際上也沒有說中國漫畫不能像日本漫畫那樣畫,也不妨礙你創作出比日本漫畫更加受歡迎的內容,所以在這方面來講,大陸對於漫畫的空間是開放的,本身內容壓力對我們業界來講沒有問題。

反而是我們自己如何能畫出獲得市場各方面認可的好作品,例如兔子幫,也是我們漫友文化授權給上海的文廣新聞傳媒集團,由他們去做動畫,現在已經正式播出。動畫在海外的播映權,已經完全由迪士尼運營。有這些作品在前面帶動,包括此前我們取得大成功的烏龍院、更早一點的老夫子,有這麼多標竿,我們就堅定不移地往下走就OK了。

Q:漫友雜誌花了多久時間讓讀者比較容易接受大陸原創的作品?另外因為自己買到的漫友大部分是在書報亭購得,但在部分地區並不是那麼常見,有些地方找不太到,是否有長期訂閱的讀者是用郵寄的方式?是長期訂購的讀者比較多或是單期購買的讀者較多?除了書報亭外是否有其他的鋪貨地點?
A:第一方面,抗戰用了八年,漫畫抗日差不多也是八年(笑)過程從開始讀者不接受到基本接受過程基本上是八年。

說到渠道,最主要的渠道還是報攤亭,郵局是可以訂閱的,訂一個季度、一個月、全年都可以。還有一些特殊的,像網購的渠道,大陸也有亞馬遜,也有書店,有些大的書城書店,圖書肯定沒問題,期刊有些也是能鋪進去的。還有一些超商超市也是部分,所以渠道未來應該是越鋪會越寬。

剛才說有些地方買不到,他就像城市發展帶來的副作用,文化就被忽視。實際上你看上海、深圳這樣的城市,城市化非常快,那些報刊亭小書店就被風捲殘雲的關掉,就沒了。然後它們就轉去超商超市裡面,進到裡面又不是那麼專業,漸漸也就沒那麼便利了。這也是一些社會進步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困惑,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?當然這不是我們漫畫的問題,是整個市場整體的問題。

Q:在台灣也是會畫畫的人才滿多的,可是會寫好編劇的人才相對較少一些。除了經過比賽的小時代的編劇之外,你們怎麼樣培養漫畫家的編劇人才?
A:這點滿重要,我也建議國漫營不妨多涉獵這個領域,我認為這個部分還是非常重要。我們選的漫畫編輯本身都是編劇的高手,他們是能夠跟作者並肩創作的,能夠給作者劇情方面的建議,這點非常重要。

我也比較主張要跨界合作,應該能夠引進一些知名的編劇高手、作家來打造漫畫,像我們現在的幾部作品、盤龍等等,都是我們漫友文化和盛大文學那些知名寫手在合作,他們已經成功的文學作品,由作家改編,讓我們的漫畫家創作,這也是其中的一種。它不是唯一,所以在編劇方面,我們要突破這個瓶頸、打破侷限,這是很重要的。當然我們通過賽事鼓勵創作者能夠拿出好的漫畫編劇,這也是至關重要的。

Q:(友善之地王士豪總經理)我去年的國漫營演講中就提到,在漫友有些合作案,跟金龍獎作家交流的時候他們有一對新人作家讓我印象很深刻。因為他們大學剛畢業,20多歲就到漫友連載,我問他們畫多少頁,他們一個月竟然畫了快140頁,是一個編劇加一個漫畫家。想請問金城老師,以漫畫出版社來說,你們期望一個月的平均值大概能畫多少才能維持職業漫畫家的生態?
A:其實在此之前,我也有跟創作量大的敖幼祥討論。他去大陸跟漫友合作後,提出「100頁俱樂部」,目標就是每個月要畫100頁作品,結果應者寥寥(笑)。關於創作量,首先我們應該承認,漫畫有一定的商業屬性。你要滿足市場對你的期待和需求,不能讓作品在雜誌上開天窗是一個基本的要求,也是漫畫家的職業姿態跟敬業精神,所以創作進度是必須有所保障的。

至於進度有多快,實際上是根據作者的創作作品形式來決定。比方說我剛才舉例幽默搞笑漫畫,這種漫畫通常量可以大一點。你別看她有上色,上色是後期,可以丟給助手。只要你自己的模式、感覺找到了,那只是時間的問題,不會占用你創作的黃金時間,反而是你個人主要是放在另方面,你自己如何突破創意瓶頸,只要突破了,實際上技術的問題可以有助手幫你解決。

幽默搞笑類漫畫通常讀者對畫技的期待就不會非常高,像我舉的爆笑校園的類型。朱斌每一期在漫畫世界大概是十幾頁,那一個月他要連載四期,大概是這樣的量。如果是像夏達畫的那種青年漫畫,雖然不是彩色,但他的每幅畫面的構圖、分鏡、每個人物的出場、每個鏡頭的推拉,都是要精心經營推敲。所以夏達子不語畫不出來,一方面是因為個人的完美主義,還有一個就是這種大架構的故事漫畫,實際上對畫面質素的要求很高,所以每個月完成的畫,能夠完成二十幾頁就已經相當不錯,所以我們會配合不同作者的情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